新冠肺炎大流行重创了本已脆弱的全球经济,如何开展疫后经济复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要在经济复苏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就必须将经济复苏与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全球气候危机联系起来,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强调将自然资本转化为绿色经济增长的源泉,通过“解锁”自然力量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危机。
为更好地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贡献我国的碳中和目标和绿色复苏计划,要进一步明确其在碳中和目标愿景中的定位,主动将其纳入下阶段相关部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构建自上而下的协同工作机制,制定多目标多领域协同治理政策,发挥中国的引领作用,以国际社会理解的语言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1、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补充手段
在疫后“绿色复苏”的形势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助力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并带来诸多协同效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实现深度减排愿景不可或缺的手段。推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加快能源系统深度脱碳,固然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然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巨大减排增汇潜力却不可忽视。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涵盖了95%以上的风沙危害区和40%的水土流失区,40年间,工程区森林面积净增加21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固碳累计达到23.1亿吨,相当于1980年至2015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23%。大自然保护协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能够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贡献30%左右的减排潜力,并有大于66%的可能性将气候变暖控制在2℃以内。积极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增加对自然的投资,可以抵消难减排部门的剩余排放,是对现有碳减排举措的有力补充,对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实现全经济领域、所有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路径。我国提出的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主要指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达峰;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则包括全经济领域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只包括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后者的深度减排,边际成本将呈非线性快速上升趋势,比二氧化碳的深度减排技术难度更大。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农业、土地利用等领域的诸多路径,刚好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在一项以科研为主导的项目中,印度安得拉邦的农民采用了一种新的基于自然的方法。这种“零预算”自然农业主要依靠低成本的自然投入来种植粮食,并没有使用昂贵的、具有污染性的化学产品。比如,农民使用牛粪代替合成肥料,不仅节省了成本,还减少了接触化学物质的机会。此外,他们还减少土壤翻耕,通过间种矮作物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并将碳封存在土壤中。该项目的目标是到2024年,让安得拉邦的600万农民全部采用这种粮食种植方式。当然,从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农民,农田生态系统的污染程度也会降低,且可以通过碳封存削减农业排放总量。
带来多重协同效益,助力疫后经济复苏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增加,包括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丰富生物多样性等,还会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比于传统方式,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全球气候适应委员会估计2020年至2030年,全球保护和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净收益可达1万亿美元,是成本的10倍。另据世界资源环境研究所估计,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领域,每投资100万美元可产生7个至40个就业岗位。作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一部分,三代塞罕坝人成功营造出总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的世界最大人工林海,每年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达142亿元,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7.06万吨、固定二氧化碳81.41万吨,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此外,该领域的投资贸易与疫后经济刺激计划、公共就业规划相结合,可为我国稳就业保民生助力。
2、尚未形成相关政策和行动体系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世界银行2008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适应:世界银行投资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主要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的重要性。随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这样定义:通过保护、可持续管理和修复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并为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益处的行动;同时,建议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2019年,在联合国秘书长的倡议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被列为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九大领域之一,中国和新西兰共同牵头相关工作。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思想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前,我国在国土空间规划、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等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然而作为新生概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尚未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常规举措:一方面,方案理念尚未根植于头脑中,各地方、部门没有主动将方案行动与应对气候变化建立起联系,更别说考虑其间的协同治理潜力了;另一方面,还出现了概念泛化使用的倾向,过分夸大方案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
此外,我国尚未形成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切入点的政策和行动体系,具体表现为:相关政策行动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而不同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难以形成自上而下、高效统筹的管理机制;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仍以财政投入为主,未形成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科学研究仍显不足,对各类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科学认知仍不清晰,缺乏对成本效益的科学评估,难以为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等。
3、推动解决方案贡献绿色低碳发展
如何让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更好地发挥作用?
首先,加强对各生态系统减排潜力及成本的研究,评估并筛选出各领域优先发展的路径。为此,要建立健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监测、报告、核查体系,科学合理地增加相关行动的定量目标,将各类保护地面积指标纳入相关部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中,以定量指标增强政策效力,强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治理层面的地位。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流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领域,赋予自然要素科学合理的价格,通过定价机制引导市场投资自然资本;加强碳市场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研究,考虑在碳市场中纳入相关行动;促进并采用绿色供应链,避免为毁林和其他危害生态系统的活动提供资金。
其次,建立自上而下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管理机制,推动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为中心,围绕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加强部门之间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领域的协同工作机制。各部门要及时交换信息,打破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考虑开展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试点工程,搭建工作交流合作平台,试行不同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摸索形成各部门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
再次,制定多目标多领域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协同治理政策。考虑到该解决方案在经济、社会、环境领域巨大的协同效益,要科学评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路径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减灾防灾、扶贫减困等领域的协同效益,强化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治理等多领域的协同治理,让社会各界了解自然资本的价值,优先投资促进此类协同作用的行动。
最后,借助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推广生态文明理念,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桥梁,促进《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的对接和协同增效。充分利用案例推广输出中国成功智慧,梳理和总结中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优秀案例,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植树造林和可持续森林管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等,形成案例集,在“一带一路”峰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等多边平台宣传推广,同时结合国情引入国际成功案例,为我国提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行动提供支持。在推动该政策行动传播过程中,应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两山”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有机结合,用国际社会理解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获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此外,还可考虑在国际多边合作平台下设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专门机构,促进各项行动实施以及各方交流合作。